场景一:
凌晨1:30,你刷到一首旋律抓耳的《星河不眠》。
评论区齐刷“开口跪”,没人知道它诞生于服务器机房,作者栏冷冰冰地写着:Promptby@MusicBot。
你随手点收藏,法律圈却为此吵翻了天:这到底算不算“作品”?受不受版权保护?如果算,谁该拿稿费?
我们先抛一份新鲜滚烫的数据:
一句话总结:耳朵很诚实,脑子却糊涂。
一、把“歌”拆开看,到底谁在创作?
传统流程里,四要素可能由四拨人完成,权属清晰。现在,一条Prompt“写一首类似周杰伦《晴天》的CityPop,副歌加入电子管风琴”——30秒后,四大件一次性打包到位。
问题清单立即上线:
❖ 提示词算不算“创作”?
❖模型训练时喂了上万首周杰伦,是否侵犯复制权?
❖如果用户只是点了一下“Regenerate”,还能叫“作者”吗?
二、法律界的“灵魂三问”
Q1有无“人类独创性”?
欧盟法院:必须反映“作者个性”。
美国版权局:2023年拒绝登记《ZaryaoftheDawn》AI插图,理由“缺乏人类控制”。
中国北京互联网法院(2023年11月首例AI图片案):强调“智力投入+个性化表达”,个案认定。
Q2提示词到底算不算“创作”?
×否定派:提示=“委托指令”,如同对厨师说“少放盐”,不享有菜谱版权。
√肯定派:提示=“架构设计”,堪比电影导演的分镜脚本,理应视为独创。
Q3
吃出来的病症:结直肠癌训练过程合法吗?
集体诉讼已排队:环球、索尼、华纳联手起诉Anthropic,指控其用500首歌曲歌词训练模型。
中国《生成式AI办法》要求“合法来源+不侵权+保留训练日志”,但“合理使用的边界”仍悬而未决。
三、行业“潜规则”先行:平台在用脚投票
信号很明显:
四、音乐人的“生存悖论”
我们匿名访谈了43位职业制作人,发现两极分化:
AI把15分钟Demo缩短到30秒,节省成本≈68%,“只要客户签授权,我乐得当甩手掌柜”。
担心曲库被“洗歌”,版税池被稀释,“以后收版权就像捞针”。
不知道署名栏该写谁,“写AI怕丢人,写自己怕被告”。
五、公众认知的“盲盒”
——我们是怎么调研的?
结果彩蛋:
标注“AI”时,负面词汇(cheap、nosoul)上涨4.2倍;
但只要旋律被判定“好听”,用户愿意付费的价差仅9%,耳朵再次战胜标签。
六、未来可能的“三种结局”
七、写给律师、法务、音乐人的三件“小棉袄”
每次修改Prompt都留档+时间戳,可证明“独创性高度”在逐步累积。
旋律、和声、歌词、录音分别确权,未来即便部分被认定公有,仍可守住“人类创作段”。
一旦涉诉,法官最关心“是否造成市场混淆”。我们最新报告里,把“旋律相似度+公众混淆率”做成可视化曲线,已在三起行政投诉中被采信。
八、彩蛋:让AI自己回答
我们用同一套Prompt反问模型:“你认为AI生成的音乐应该受版权保护吗?”
它答:
“我没有情感,也不需要稿费。但如果保护能激励人类继续用我创作,那就请把‘权利’留给按‘Enter’的那个人。”
一个连自己都不争取权利的“作者”,却意外把问题抛回了人类怀里。
结语
当旋律可以0.3秒生成,当提示词比吉他弦更昂贵,版权法的旧船票能否登上AI的新飞船?答案还在风中飘。但可以确定的是:谁先搞懂公众认知的“盲盒”,谁就能在下一轮谈判桌里多一张底牌。
最后,留个小互动——
你觉得AI写的歌,该受版权保护吗?
A. 该,谁prompt谁受益
B. 不该,直接公有领域
C. 折中,设短期邻接权
评论区见,也许你的留言就是下一次调研的“prompt”!
#AI音乐 #版权边界 #公众认知调研
数据来源:赛立信知识产权研究组
编辑:廖许凤
审核:曾婷婷
责编:李倩宇
监制:张月红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体育东路116号财富广场东塔18楼
电话:020-22263200,020-22263284
传真:020-22263218
E-mail:smr@smr.com.cn
赛立信研究集团 2017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6 sm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11023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