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2.0的崛起和不断发展,现在已经进入“人以圈层分”的时代。
圈层是什么?圈层的概念源于社会科学,即“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当下的表现,是在阶层分化的社会背景下,自然产生的特定社会群体的概括。如今,圈层多用于泛指兴趣爱好相同的人组成的群体,其内部独特丰富的文化被称为圈层文化。
圈层文化的兴起,使得整个社会的营销和传播模式发生了很大改变,作为传统媒体的广播也不得不在媒体融合浪潮中布局新的发展思路,试图在节目生产、传输渠道和盈利模式等方面寻求新的突破。
那么,广播节目如何借力圈层文化?笔者将针对这个问题在本文展开探讨,希望能给广播节目制作者带来一些创作上的思考。
1、精准定位输出内容,融媒体多渠道传播
圈层文化具有原创、年轻、活跃、黏性高的属性,因此广播节目的制作若想借力于圈层文化,需以内容为主导,加之多媒体融合传播,达到散点涟漪式扩大,最终形成圈层效应。
在成功借力圈层文化并带来巨大影响这一方面,湖南广播电台摩登音乐台的做法值得借鉴。摩登音乐台是当地第一家做垂直人群定位的电台,在2017年初打造了一档节目《摩登派》,该节目利用主持人巧克力小姐的视角,对话城市中各行各业的KOL。在受众定位上,节目选择了一个看起来“窄”但实际上却在引领消费升级的群体,这个群体普遍受教育程度更高、自我管理更严苛以及对新鲜事物更敏感。
节目以纯干货+主持人的客观视角切入,深入挖掘受众的内心需求,把能让受众感受到城市的正能量的内容分享给他们,每周还进行一期深度采访,以先锋新锐的视角寻访为城市带来美好生活新体验的摩登人士,比如有时尚界的买手、独立设计师以及开咖啡馆的90后工程师等;节目甚至推出了跨界产品“一款”以及“一店”,比如摩登派和巴黎六区跨界推出“摩登星球巧克力”、摩登派和手感麦夫跨界推出“摩登欧包”和摩登派和赵记传承跨界推出实体快闪店“摩登糖水店”等,衍生出各种符合节目气质的跨界产品,着眼于受众的生活刚需。
《摩登派》在制作上对受众群体进行精准定位,为他们量身打造爱听、爱看、爱吃的内容,成功让受众感受到一种文化认同感,并迅速在圈层中散播开来。
在传播方面,摩登派通过一个电台+两个大号立体推广渠道,形成了“广播+视频+音频+微博+微信”的IP运营模式,让受众能通过各种方式收听节目,增强了感官体验。因此,节目推出的微信文章浏览量达30万+,爆红朋友圈绝非偶然。
正是由于《摩登派》重视小圈层的影响力,充分挖掘受众的内心诉求,投其所好,因而才能赢得了一批忠实受众的喜爱,且在他们心中积聚力量,最终爆发,进一步影响到圈层之外的人。
2、聚焦特定领域,打造知识性和趣味性并重的短音频产品
圈层文化是一种小众文化,广播节目借力圈层文化进行传播应该聚焦特定领域,并深入探索刻画选定领域的魅力点、趣味点等,打造能够体现圈层特点的内容,从而实现圈层内稳定传播,圈层外引起兴趣。
以徐州广播和徐州博物馆联合打造的融媒体节目《徐州宝藏》为例,这档节目聚焦传统文化领域,根据时间节点挑选最能够代表徐州2600多年历史文化的文物,使之与时令节气有机结合在一起,以此来讲述文物的历史典故、文化传承并发掘文物背后的故事。
在编排上,节目采用分集播出的形式,每集大约5-6分钟,对内容进行碎片化处理,以适应90后或00后受众的收听习惯。不仅如此,节目还富有知识性和趣味性,比如节目通过饶有趣味的讲述方式将藏在成语里的历史故事真实地还原出来。
在传播方面,节目通过徐州广播四套频率以及广播微信矩阵、今日头条、腾讯新闻等多平台跨网播出。此外,节目还加强了与受众的互动交流,通过线上内容介绍并推荐当地许多值得游玩的去处,在线下则举办相应的活动。
如节目策划并举办了“我从汉朝来”汉服线下活动,成功让汉服表演走进了社区;该活动已推及到多个社区,给受众创造了一个面对面交流的好机会,更有利于稳固忠实受众群,培养和发展属于他们的圈层文化。2019年,《徐州宝藏》荣获“2019阿基米德声音盛典十大传统文化节目”,得到了受众的广泛好评。
在笔者看来,《徐州宝藏》聚焦传统文化这个大的领域,另辟蹊径选取文物作为创作对象,这在选材上较为罕见,使得节目受众相对集中,有利于圈层的形成。其次,节目通过知识性与趣味性并重的表现方式将内容进行线上线下传播,在圈层受众中建立起了较高的口碑。节目本身和圈层受众的喜爱在不断良性循环,强化了受众对节目共有的认同感,最终反哺节目,助力其继续创作优质内容。
3、多元开发,精耕内容,增强互动
前文提到,圈层文化具备几个属性——原创、年轻、活跃、黏性高,而这也就意味着圈层文化有着极高的包容性、多元性、社交性,只要精耕内容,把握住特定圈层受众的喜好,书画、音乐、综艺都可能成为吸纳圈层文化的载体,而这也为广播媒体借力圈层文化提供了诸多机会。
在这一方面,《郑在读诗》就是一个比较成功的例子。《郑在读诗》是河南广播电视台FM106.6打造的融媒体朗读平台,主要通过朗读诗歌向受众传递诗意和温情。在线上,节目每期都会邀请嘉宾进行诗歌朗诵,截至目前,邀请的嘉宾人数超过1450位。
邀请的嘉宾大多是节目的忠实受众,且都有一个共同标签——热爱诗歌,热爱生活。有时候,在节目中嘉宾朗诵的是名师大作,有时候则是根据自身人生阅历的精心创作出来的作品。据统计,《郑在读诗》微信平台已推送超1475期内容,每一期内容都精耕细作,出品精良。节目在固有圈层中挑选代表进行深度合作,并在圈层受众中进行传播,进一步加强了节目与受众的互动和交流,极大地提升了受众的参与感,并有利于增强他们的文化认同感。
不单单是在线上,《郑在读诗》在线下也成功地实现了对圈层受众的承接和转移,开展了各类型诗会近100场。据了解,各类型诗会直接参与人数超过20万人,覆盖影响人数达百万人之多。
《郑在读诗》在内容制作上把控严格,坚持出版物和文创相结合,为圈层受众呈现出最完美、最具有正能量的的诗歌作品。笔者认为,广播节目要借力圈层文化,最为关键的便是要精耕内容,坚持原创性,取之于受众,并用之于受众,在圈层内部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令受众积极参与对内容的互动,才能获得持续创作的动力。《郑在读诗》正是因为在选材上精耕细作,并且在嘉宾安排上坚持作者本人优先,鼓励原创,才极大地调动起受众参与节目制作的积极性。受众高参与度有利于圈层的巩固,使得整个圈层变得活跃起来。
在融媒体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新鲜血液通过各种网络渠道接触到广播媒体,广播节目也应大胆出击,在坚守本身特点的基础上,借力于圈层文化,尝试网罗更多圈层受众,精耕内容,并通过融媒多渠道进行传播,相信能够让更多人感受到声音的魅力。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体育东路116号财富广场东塔18楼
电话:020-22263200,020-22263284
传真:020-22263218
E-mail:smr@smr.com.cn
赛立信研究集团 2017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6 sm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11023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