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缘之声:新媒体时代地方广播的生存与突围
2025-10-29   |   发布于:赛立信

在播客、音频平台崛起的全球化、数字化浪潮中,传统地方广播似乎被预言将走向衰落。然而,一批成功的地方电台通过深度挖掘“在地性”价值,反而构筑起了全国性平台无法复制的护城河。

本文旨在探讨其突围策略,解密它们的“生存密码”。地方广播的未来,不在于与全球巨头比拼广度,而在于深耕地方的深度,成为社区的“声音神经中枢”。


一、浪潮之下的困境与转机:挑战中孕育新生

在互联网浪潮冲击下,全国范围内的地方电台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压力。受众的严重分流已成为常态——喜马拉雅、蜻蜓 FM 等音频平台用户规模持续扩张,据《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5)》显示,截至2024年12月,我国网络视听用户规模已达到10.91亿人,加之播客内容的爆发式增长,传统广播的收听时间被大幅瓜分,收听率下滑趋势明显。

与此同时,在技术层面的被动更为突出。互联网平台依托算法推荐、按需点播、随时回放等功能,实现了高度个性化的用户体验;相比之下,地方广播线性播出、固定时段的传统模式显得僵化而低效,技术及用户体验的单一性严重削弱了其市场竞争力。与此同时,广告市场的格局也在重构:大型互联网平台凭借海量流量吸引超过70%的品牌广告预算,地方电台广告收入空间不断被挤压,生存空间日益逼仄。

然而,危机之中往往蕴藏着转机。地方电台拥有天然的信任优势,多年积累的品牌公信力使其成为本地信息的 “权威过滤器”它们对交通路况、天气变化、民生政策等“地缘性”信息的即时播报,满足了居民的刚需;它们以方言为载体、以本土文化为内核,构建起一种算法无法复制的情感归属。

更重要的是,移动互联网本身也为地方广播提供了转型的工具——APP、社交媒体等平台,让地方电台能够以低成本扩大覆盖面,深化互动,实现从“单向传播”到“双向连接”的跃迁。挑战与机遇并存,关键在于能否主动求变。


二、地方广播突围的核心战略

文化根植——以方言与传统构筑“护城河”

在信息过载的时代,情感认同成为最坚固的壁垒。地方广播的突围之道,首先体现在对本土文化的深度挖掘与创造性转化。方言不仅是沟通工具,更是文化基因的载体;地方传统不仅是历史遗产,更是凝聚社区的精神纽带。

广东广播电视台珠江频道打造的《粤来粤好过大年》,正是这一战略的典范。作为大湾区年度文化盛事,珠江频道于2025年除夕特别节目巧妙融合粤剧、醒狮、英歌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设置广州、潮州、香港等分会场,通过虚拟现实技术重现云浮磨刀山遗址、肇庆七星岩等历史场景,让文化记忆“活”起来。

这场视听盛宴全平台直播观看量达785.3万+,累计传播量13.68亿次,斩获热搜热榜382个,收获17个千万级传播量话题,充分展现了文化内容的强大生命力。


山东广播电视台的《中国礼 中国乐》则从齐鲁文化出发,以情景演绎与专家解读相结合的方式,探索古代礼乐文化在当代生活中的应用,如校园礼、职场礼等,赋予传统文化现实意义。

该节目不仅荣获2022年“中国广告风云榜”年度内容营销案例奖,更于2025年第二季引入AR技术,实现“虚拟司仪”与观众的实时互动,进一步提升沉浸感。如今,节目已被纳入山东省“全环境立德树人”教育体系,并列入“中华文化广播电视传播工程”重点项目,实现了从文化节目到社会工程的跨越。


超本地化服务——从信息播报到社区治理的“信息枢纽”

如果说文化根植是“软实力”,那么超本地化服务则是地方广播的“硬功夫”。在新媒体时代,地方广播正从“新闻播报者”转型为“问题解决者”,成为连接政府与民众、服务与需求的“社区信息枢纽”

上海广播电视台的《民生一网通》节目便是这一转型的标杆。自2020年上线以来,节目已累计推动解决民生问题逾12万件。2024年,其“线上+线下”协同治理模式被中国记协评为“媒体深度融合推动基层治理创新”优秀案例。

2025年,节目进一步升级,打通12345市民热线数据接口,构建起“线上报料—媒体督办—部门响应—结果公示”的闭环管理机制。这种“媒体监督+政府响应+公众参与”的模式,不仅提升了问题解决效率,更增强了媒体的公信力与社会影响力。


社群运营与互动——从“听众”到“用户”的生态重构

传统广播的听众是“被动接收者”,而在新媒体语境下,地方广播正在将“听众”转化为可触达、可互动、可运营的“用户”。社群运营成为实现这一转变的关键路径。

山东广播电视台《乐享银龄》栏目精准聚焦中国3.29亿移动互联网银发人群,特别是50至65岁的活力老人。团队摒弃传统“观众思维”,采用“用户思维”,建立起覆盖百万级银龄群体的私域社群。编导转型为社群经理,深入社群互动,标注用户偏好,构建可运营的用户数据库。通过同龄专业主播的陪伴式内容和实用生活资讯,节目建立起深厚信任,推动用户从被动收听转向主动参与、分享乃至消费。

这一策略成效显著:其视频号矩阵年带货GMV突破2亿元,单场活动参与人数超10万+。这不仅实现了内容传播与商业转化的双向赋能,更构建起一个高黏性的社群生态。地方广播由此完成了从“一对多”的广播模式,向“多对多”的社群化运营的跨越。


技术赋能——拥抱新媒体,拓展传播边界

在突围之路上,技术不仅是工具,更是战略支点。地方广播正通过技术手段,打破传统传播的时空限制,拓展影响力边界。具体而言,传播矩阵化成为标配:将广播内容剪辑为短视频,在抖音、视频号等平台分发;主持人打造个人IP,增强用户连接;微信公众号进行深度解读,形成内容互补。

内容形态也日益多媒体化:直播、视频连麦、图文推送等形式丰富了用户体验。更重要的是,数据化运营正成为内容生产的“导航仪”——通过分析新媒体后台的用户行为数据,反向指导节目选题与形式创新,实现精准触达。

这些举措不仅增强了用户粘性,更推动广播机构向全媒体运营模式转型。技术不再是“附加项”,而是驱动内容、服务与商业模式创新的核心引擎。


三、未来的回声:地方广播的演进方向与思考

在地方广播的演进路径中,技术赋能已成为实现角色转型的核心引擎。作为“本地声音服务提供商”与“社区建设者”的关键支撑,广播电视台正通过拥抱新媒体拓展传播边界,传播矩阵化实现内容裂变分发,媒体社交平台链接提升互动体验,大数据运营精准指导生产。

这不仅推动了“音频+视频+图文+线下活动”融合内容形态的形成,也为“广告+活动+付费订阅+本地电商”的多元商业模式提供了技术基础。

未来地方广播将立足“在地性”核心优势,以技术赋能为杠杆,在坚守内容深度与公信力的同时,精准平衡新老听众需求。通过培育复合型人才,打造兼具本土温度与互联网活力的传播体系,地方广播将从单纯的媒体平台升级为社区信息枢纽与文化服务载体,真正实现“技术赋能、内容为本、在地为魂”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全球化浪潮越猛烈,本地化服务的价值就愈发凸显。地方广播的生存密码,归根结底在于深度融入本地生活的每一个褶皱,用声音的温度和技术的手段,成为一座城市、一个社区不可或缺的“背景音”和“信息源”。

地方广播不会消亡,它正在一场深刻的蜕变中,寻找自己在新媒体生态中的新位置——那是一个更贴近、更生动、也更稳固的位置。


数据来源:赛立信融媒研究院

作者:蔡芷琪(系赛立信数字传媒科技有限公司研究部广电组研究员)

审核:曾婷婷

责编:李倩宇

分享
赛立信集团总部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体育东路116号财富广场东塔18楼

电话:020-22263200,020-22263284

传真:020-22263218

E-mail:smr@smr.com.cn



                
赛立信旗下网站
关注赛立信
免费咨询顾问一对一服务
请留下您的电话,我们的咨询顾问会在当天(工作时间)直接和您取得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