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IM业务重新上线,卡槽革命即将全面开启
2025-08-12   |   发布于:赛立信通信研究

赛立信通信研究部 作者:曹先震

时隔两年,2023年因安全监管和利益协调等问题被运营商叫停的eSIM业务在2025年下半年突然重启,这预示着eSIM业务的强势回归,或许即将掀起一场浩大的“卡槽革命”。

eSIM卡或成大势

从全球范围看,eSIM业务正处于规模化商用的关键时刻,呈现出消费电子普及与物联网爆发双轮驱动的态势。

在消费终端领域,据GSMA预测,2025年全球eSIM智能手机连接数将达10亿,2030年增至69亿,占智能手机连接总数的76%。其中苹果与华为率先开启“无卡化”破局,iPhone17Air全球版将取消卡槽,华为MateXTs也试水纯eSIM设计,国产其他厂商纷纷跟进,小米、OPPO在海外市场推出eSIM机型,国内版预计在2025年Q3-Q4上市,进一步推动了eSIM在终端设备中的普及。

在物联网领域,eSIM连接数将从2023年的2200万增至2026年预测的1.95亿,实现近8倍增长,其中车联网、智能表计、工业传感器成为主要增长引擎。

eSIM业务已经逐步成为全球主流国家和运营商的战略选择,因此,在市场需求与技术革新的多重压力之下,我国运营商不得不重启eSIM业务。

中国联通率先启动,已在天津、北京、河北等25个省市恢复eSIM功能,支持智能手表“一号双终端”业务,用户可通过线上营业厅自助办理。中国联通eSIM手机业务也正式上线,当前仅支持线下办理(自有营业厅或上门服务),暂未开放线上申请通道,这一动作标志着国内手机eSIM商用进入实质性阶段。

中国移动暂未明确手机eSIM重启时间,但已通过系统优化支持智能穿戴设备。例如,OPPOWatchX2系列成为首批支持中国移动eSIM的智能手表,用户可通过“欢太健康”App快速办理,实现一号双终端共享主号功能。

中国电信目前尚未恢复eSIM业务办理,客服表示系统升级尚未完成,具体时间未定。但据内部人士透露,电信正在制定行业规范,预计年内加入重启行列。

全球eSIM业务正从“技术选项”升级为“产业刚需”,其发展不仅依赖技术迭代,更需国家政策、运营商、终端厂商的协同破局,相信随着我国三大运营商的eSIM业务逐步重启,我国eSIM产业也将进入高速商用阶段。

eSIM卡的优势与隐患

eSIM卡(嵌入式SIM卡)作为传统物理SIM卡的升级,通过芯片集成与远程管理技术,主要优势体现在技术设计、动态配置、安全性、多场景应用、用户体验等方面。

在技术设计上,eSIM采用嵌入式架构,以SON-8封装芯片直接焊接于设备主板,替代传统NanoSIM卡,节省75mm³空间。这为设备轻薄化提供可能,如iPhone17Air厚度缩至5.5mm,华为MateXTs三折叠屏展开厚度3.6mm,腾出的空间可用于增加电池容量或优化散热,提升设备性能。

其次,eSIM卡的动态配置能力是其核心优势。通过OTA技术,eSIM能远程完成运营商配置文件的下载、激活与删除,支持单机存储多运营商配置。用户出国无需换卡,远程操作即可切换当地运营商服务,跨国漫游资费降至传统的1/3,极大便利商务人士与旅行者。

eSIM卡在安全性上也有大幅升级。随着身份认证、密钥分发和加密存储等技术持续迭代,2024年公安部数据显示,eSIM诈骗案件同比下降58%,为用户通信安全提供更坚实保障。

eSIM卡的场景适配性广泛。如智能手表借助eSIM卡实现“一号双终端”独立通信,让用户脱离手机也能保持联系;车联网、智能表计等物联网设备则可以突破空间限制,部署更灵活。

最后,eSIM卡能让用户通信业务体验全面跃升。如用户可以实现在线选号、套餐切换、设备共享等操作全流程数字化,省去线下办理的繁琐,大幅节省时间与精力,推动通信服务向更高效、便捷的方向发展。

尽管eSIM卡拥有较多的优势,但也存在一些隐患,一方面eSIM卡的维修成本高,由于eSIM采用嵌入式架构,芯片直接焊接于主板,一旦出现故障,需整体维修主板。以iPhone为例,主板维修费用占整机价格的60%,远超传统SIM卡的更换成本。另一方面eSIM卡的远程管理存在安全漏洞风险。尽管eSIM卡的安全技术得到了升级,但依赖OTA技术的远程配置模式,可能成为黑客攻击目标,若攻击者非法侵入系统,篡改运营商配置文件,可能导致用户通信中断或信息泄露,对网络安全构成威胁。

eSIM卡业务未来挑战与发展建议

运营商重启eSIM业务已经是大势所趋,如何规避eSIM带来的风险与竞争压力,将eSIM业务打造成运营商又一重要的服务体验尤为关键。

首先,面对eSIM业务可能带来的用户流失,运营商应该及早采取相应措施予以应对。eSIM的普及意味着用户可随时通过手机设置切换运营商,打破了“携号转网”的复杂流程,这将直接威胁运营商的用户黏性。因此,运营商应该设计更为个性化差异化的套餐、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构建更加安全的通信环境等,进一步消除用户的诸多疑虑,让用户切实体会到eSIM卡带来的便利和价值,从而提升运营商各自的用户粘性。

其次,通过技术升级与管控进一步消除eSIM所带来的安全顾虑和隐患。一方面通过技术升级,采用硬件级加密(如国密算法SM2/SM4)与全球加密标准(AES-256),再结合生物识别(指纹、心率)绑定eSIM卡,防止未经授权激活。另一方面建立实名认证与反诈管控系统,对异常通话、短信发送行为实时预警,阻断诈骗电话,例如,联通通过系统优化,使eSIM诈骗案件拦截率提升至98%

最后,通过不断拓展eSIM生态,让eSIM产业红利得以全面释放。eSIM卡已经在多个行业领域体现出了其独有的优势:在物联网领域,厂商可以利用eSIM远程批量配置的优势,降低车联网、工业传感器等设备部署成本,如共享单车通过eSIM实现实时定位与故障上报,运维效率提升40%。在卫星通信领域,eSIM卡可以实现在偏远地区、高空、航海等场景的通信,以此构建“空地一体化”连接网络。此外,eSIM卡还能集成公交卡、银行卡、数字人民币等功能,使eSIM卡成为多用途身份凭证。对运营商而言,加大力度与终端厂商、芯片供应商、上下游企业的合作,借助eSIM卡独有的优势,推出相应的终端、通信套餐服务、功能应用等,才能在竞争中取得先发优势。

eSIM业务的重启,本质上是通信行业对数字化时代的主动适应。当iPhone17Air用无卡设计重新定义手机厚度,当工业传感器通过eSIM实现零门槛接入,当用户的数字身份与设备深度绑定,我们正见证一场从“卡槽时代”向“芯片时代”的静默革命。正如GSMAeSIM峰会上所言:“全球已有240个区域运营商部署eSIM50%的消费者知晓这项技术,20%了解其调用方式,30%拥有实际使用体验。”当技术、安全与商业利益达成新的平衡,eSIM终将从“少数派选择”变为“行业标配”,开启一个万物智联的新纪元。


-END-
赛立信通信研究出品


作者:

曹先震

赛立信通信研究部  部门副经理/高级研究经理
10年以上通信行业研究服务经验,擅长通信行业市场趋势研究、数据挖掘、市场策略研究、标杆研究等,在DICT、专线、云计算、安全等政企领域有丰富研究经验和独到见解。



更多资讯及合作敬请垂询我们:
电话:020-22263635
邮箱:selection@smr.com.cn

分享
赛立信集团总部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体育东路116号财富广场东塔18楼

电话:020-22263200,020-22263284

传真:020-22263218

E-mail:smr@smr.com.cn



                
赛立信旗下网站
关注赛立信
免费咨询顾问一对一服务
请留下您的电话,我们的咨询顾问会在当天(工作时间)直接和您取得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