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车出海,最怕的不是技术,是专利?
2025-11-07   |   发布于:赛立信

先声夺人:一条凌晨推送

当地时间6月3日,德国汽车周刊弹窗:某德国零部件巨头在英国、法国同时起诉两家中国新能源车企,指控电驱系统侵犯IGBT逆变器专利,索赔4.4亿欧元并申请临时销售禁令。

短短十小时,ChineseEVpatent登上推特热搜,股价波动7%。

评论区高赞留言:

“Chinesecarsarefast,butpatentsarefaster.”


我们刚完成的《2025中国汽车出海专利风险认知调研》显示

68%国内受访者认为“被海外告专利侵权=技术抄袭”;

68%国内受访者认为“被海外告专利侵权=技术抄袭”;仅22%听说过“专利布局”这个概念;

超过一半公众把“涉外专利战”简单等同于“质量不过关”。


一句话:技术过关了,认知关更难。

一、出海“专利墙”有多高?——三张图看懂


→ 按2025预计出口180万辆计,仅这三类核心器件,就可能贡献4.5亿美元专利成本——接近整车平均净利润的18%。


二、经典“翻车”现场:一场官司,半年欧洲白干

案件回放:2023年9月—2024年5月

原告:某欧巨头 被告:中国A车企(出口1.8万辆/年) 争议:电池热管理阀值专利 进度:临时禁令→海关扣押3,600台→和解→赔偿2,700万美元 副作用:同一平台姊妹车型推迟上市6个月,直接损失4.1亿美元订单

关键插曲:禁令颁布当天,欧洲主流电台引用网友投票——“中国车企是否抄袭?”73%听众投YES,原因仅是“被起诉就大概率有错”。

→ 技术纠纷瞬间升级为品牌危机。

三、公众认知的“盲盒”——我们怎么测?

1.样本

国内一线至四线城市N=1,200 德、法、西欧洲三国N=600(线上问卷+街头快访)

2.双盲实验

让受访者同时阅读两条假新闻: A版标题:中国车企在欧被诉专利侵权 B版标题:中国车企在欧遭遇技术诉讼 (内容完全相同)

3.结果

看到“侵权”二字,68%直接联想到“抄袭”; 看到“技术诉讼”,仅29%认为有错; 进一步追问“是否知道专利布局”,中英双语样本均低于25%。

结论:语言标签左右道德判断,技术事实让位于情绪语义。


四、法官&陪审团也“糊涂”?——国际庭审实录

美国(德州东区)

案件:电驱系统专利 陪审员10人,9人没有工程背景 律师用40页PPT讲“调制波形的相位差”,第12分钟已有3人打瞌睡 最终裁决:被告赔偿1.56亿美元 事后访谈:陪审员坦言“没完全懂,但感觉原告更辛苦”


德国(慕尼黑)

案件:车载激光雷达 法院指派技术法官+独立专家 专家报告180页,口头阐述3小时 判决推翻了初步禁令,理由是“权利要求解释过于宽泛” 媒体仍标题党:“中国雷达偷技术获释”


→ 技术越复杂,裁决越依赖‘叙事能力’,而非技术真相本身。


五、把“复杂”译成“故事”:三招降低认知负荷

招式一:一句话技术定位

“IGBT就像电驱系统的‘水龙头’,决定多少功率流向电机。”

——把电子漂移比成水流,法官5秒Get功能角色


招式二:一张对比流程图

左侧:原告专利步骤1→2→3 右侧:被告技术步骤A→B→C 用同色块标注“差异点”,让法官先看到‘不同’,再听律师讲‘为什么不同’。


招式三:消费者速调作“第三只眼”

48小时完成200人街头快访

  • 问题:看完双方技术动画,你认为“像还是不像”?
  • 结果:71%认为‘不像’→直接提交作‘公众认知’证据
  • 效果:德国法院在2024年10月判决中首次引用消费者快调报告作为“技术相近性”参考。


六、中国车企的“专利武器库”进度条


→ 数量翻倍,胜率上涨,但距离“攻守平衡”仍有缺口。


七、给车企&法务的“出海专利作战图”

① 先导布局:上市前18个月完成“目标国+rival技术”双重地图

  • 用AI语义检索抓取同类专利5万条
  • 生成“heatmap”,红色区域=高危密集区
  • 提前设计“绕开+替代+收购”三种方案


② 故事预演:把技术讲给“外行人”听

  • 内部成立“可视化小组”——工程师+动画师+专利律师
  • 所有技术交底必须在10张幻灯片、150字内讲清
  • 定期邀请非技术员工模拟“陪审团”,讲不懂就返工


③ 舆情对冲:认知调研作“呈堂公证”

  • 诉讼前48h启动消费者快闪调查
  • 输出“技术相似度vs公众误认率”双轴报告
  • 用于反驳“侵权=抄袭”刻板印象,降低舆论压力


④ 反诉策略:用“专利组合”换“市场时间”

  • 被诉即反诉对方其他专利,争取交叉许可
  • 2024年案例:中企反诉成功,把赔偿砍60%+拿到3年免专利费


八、未来:专利战只是“前菜”,标准战才是“主菜”

  • 量子通信、车规级Chiplet、800V碳化硅——标准尚未统一
  • 谁先写入国际标准,谁就能让对手“主动侵权”
  • 认知战同步升级:“中国标准=全球标准”的声音需要被看见、被听懂、被接受


结语

中国车出海,发动机早已点火,但“专利墙”才是隐藏赛道。技术领先不等于市场领先,只有当专利布局、叙事能力、公众认知三线并进,才能真正把“创新优势”转化为“市场胜势”。

最后互动——

你认为应对海外专利战,最有效的武器是? 单选

A.更强大的技术

B.更完善的专利布局

C.更懂法的消费者认知


评论区见,也许你的答案就是下一场胜诉的钥匙!

#涉外专利 #中国汽车出海 #专利调研


数据来源:赛立信知识产权研究组

编辑:廖许凤

审核:曾婷婷

责编:李倩宇

监制:张月红


分享
赛立信集团总部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体育东路116号财富广场东塔18楼

电话:020-22263200,020-22263284

传真:020-22263218

E-mail:smr@smr.com.cn



                
赛立信旗下网站
关注赛立信
免费咨询顾问一对一服务
请留下您的电话,我们的咨询顾问会在当天(工作时间)直接和您取得联系。